威旭环保提供燃烧器定制,厂家直销,欢迎来电咨询 —— 专享热线: 4000-133-168


环保大变革时代2016节能环保改革嬗变年

2022-05-25 16:38:00

环保大变革时代2016节能环保改革嬗变年

  2016年,从顶层设计上讲,节能环保产业改革的步伐更加迅速,政策颁布的频率更加高效,节能环保行业整体迎来了大变革的时代。从经济发展上讲,新常态下,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增长重要支柱和科技创新重要领域,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伴随政策落地,节能环保产业潜在市场需求得到加速释放,继续延续火爆势头。

  01垃圾分类:两网融合试水

  “两网融合”是指“垃圾分类处理网”与“再生资源利用网”创新协作体,以创新政府部门管理模式,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,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,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,合作新机制和新模式。

  今年5月,商务部、国家发改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环境保护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《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》。“意见”强调,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树立行业发展的新理念;推广“互联网 回收”的新模式;积极探索两网协同发展的新机制;探索提高组织化程度的新途径;探索逆向物流建设的新方法。各地应该建立引导机制、完善激励机制、强化约束机制、健全保障机制,促进行业发展。

  目前,国家有关部委将“两网融合”发展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。正在大力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创新工作体制机制,试点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体系的协同发展。鼓励在重点环节加强对接,在收集、回收、转运与分拣、处理环节融合发展。但截止到目前,由于行政管理体制、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限制。在垃圾分类与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处置方面,能够形成较成熟的、有中国特色的、可复制和可借鉴的模式还不多,更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还处于探索之中。

  点评:两网融合,是突破“垃圾围城”、“垃圾围村”、解决城乡环境问题的关键,是对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及资源化。通过源头分类,可以把占终端处置量40%的低值可回收物和40%的餐厨废弃物从垃圾中分离出来,纳入资源回收轨道,成为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能源。从而把进入终端处置的真正垃圾减少到20%,最大程度地减少填埋量和焚烧量。

  推广“互联网 回收”与“两网融合”是我国力推的回收新模式。从再生资源回收“红海”跨入新的“蓝海”,企业加速创新是关键。对企业来讲,再生资源回收仍是粗放化的领域。如何与环保、环卫企业深入合作,形成涵盖环卫、再生资源、物流的完整产业链,是企业发展的新商机。

  02煤制气环评复苏

  过去一年里,油价暴跌、天然气消费增长乏力,让煤制气“大跃进”式发展的基础迅速消失。然而,2016年初却似乎突然出现了煤制气环评“开闸”的信号。让此前陷入“停滞”的煤制气产业,在2016年迎来新的十字路口,糟糕的经济效益、缺失的贷款模式等不利的外部条件,让其复苏之路困难重重。

  点评:煤化工项目集中的地区,不是缺少水资源,就是环境容量差,现在整个国家都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大幅度提高,针对煤化工行业自然就要求高了。

  一方面是环境要求提高和政策收紧,另一方面是煤制气项目在环保设施和环保技术上,并没有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。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,煤制气或者说煤化工环保、零排放的问题正在逐渐解决,零排放是绝对可以做到的。此外,与政府的态度息息相关。

  03环保权力职责重组

  年初两会当中,环保部突然宣布拆分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司、污染防治司,相关职能并入新成立的水、大气、土壤环境管理司。在错综复杂的环保产业利益格局下,新三司的成立,是陈吉宁部长扭转环保部施政理念的一部重头戏。

  点评:环保监管一直没有形成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,总量控制的思路还是带给环保部不少尴尬。经过了一年的论证,新三司成立终有定论。不过,新三司成立的核心目的并不是摒弃“总量控制”而是使其更加专业化,更加可信。

 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,环保依附于当下很多产业。譬如,近零排放、超低排放,这些项目往往和经济直接挂钩。在环保与经济的博弈中,直接影响的是地方政府的经济税收,牵一发而动全身,背后牵动的利益格局十分复杂。因此,环保部权力重组背后,可以使得环保管理者更强势、博弈能力更强。

  细究之下,我们不难发现,无论是新《环保法》的大力推行,还是环保部在陈吉宁部长治下的强硬,以及环保部近来在权力划分上的大手笔动作,其背后都显露出环保部多年沉疴已经快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。在理念变革之外,环保部、地方环保局与地方政府、国有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职责亟待理顺。因此,环保部也在寻求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机制,重新梳理环境管理中的各项权力职责,新三司的成立就成为了一种必然。

  04土壤修复升温

  “土十条”于今年6月发布,这使得土壤治理市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。不过企业的热情和无序的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政府和业主已经习惯将土壤修复打造成展示环保决心的窗口。这使得土壤修复成为大气污染、水污染之外另一个充满蓬勃张力的市场。

  点评:在油田、石化、煤化工环保领域,已有不少企业跻身土壤修复领域,他们凭借先行一步的技术和管理严阵以待,期待着在未来新兴市场中抢占先机。在这个传统环保公司、跨界的玩家共同组成的市场里,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优势。然而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,他们也充满焦虑,谨慎前行。

  在这个出现不过二年左右的市场中,百花齐放的热潮引发了我们对土壤治理商业模式的思考,无论是EPC还是BOT,究竟哪种模式适合土壤修复。此外,除了商业模式我们也没有忘记探寻一个重要的事实:新兴的产业、不完备的政策,在“土十条”发布后,需要细化的条款还很多,真正落实下来仍然有很多挑战。

  05VOCs治理提速

  VOCs已被证实是形成雾霾的重要成因,其排放来自燃煤电厂、交通燃油排放以及石油化工、油品及溶剂储运等众多行业。石化行业作为VOCs的重要来源,成为了最先试水VOCs治理的行业。伴随着不断细化的标准和政策的推动,石化VOCs也成为了空气污染治理的焦点。

  北京市、上海市、天津市、江苏省、安徽省、湖南省、四川省、辽宁省、浙江省、河北省陆续发布文件,开征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污费。收费标准,将根据排污者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措施情况,实施差别化的排污收费政策。如果一切顺利,石化行业将成为整个VOCs排放治理的风口。管理部门也希望石化行业能成为燃煤电厂、交通源治理的切入口。预计在未来五年,VOCs市场规模将会超过1500亿元。

  点评:企业在转战VOCs市场中有几大难点,其一是资金流的问题。如果说煤化工零排放和脱硫脱硝是草原市场,那VOCs市场就是密林,很少有寡头生存的空间,取而代之的是无数小的公司像新陈代谢一样。草原上生活的狮子到了密林,能生存么?归根到底,企业的“玩法”要改变。除了企业自身需要调整姿态、变更模式,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新市场环境之外,政策的不完善也不应当被忽视。

  06电力市场碳交易开闸

  今年1月19日,国家发改委发布《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》,电力行业亦成为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重点行业之一。目前七个试点中,共有3家电网企业和155家发电企业纳入。发电企业中,广东85家(含新建项目)、湖北24家、天津17家、上海14家、深圳8家、北京7家。电网企业中,北京2家,深圳1家。

  点评:电力行业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已然启动。然而,由于采用技术手段进一步降碳的空间有限,更大的降碳空间或将依赖于风能、太阳能、核能等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的提高。对于电力行业而言,无疑又是新一轮的洗牌。

  建立碳交易市场为电力行业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。在电力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的背景下,碳排放成为了稀缺资源。成本的上升会形成倒逼机制,迫使发电企业对先行的发电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,以降低减排约束造成的影响。而清洁能源因具有碳排量低的先天优势,将成为碳交易市场的重要供给者。

  07“公众参与”剥离“环境影响评价”

  日前,环保部发布新环评总纲。总纲明确,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,将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工作分离。公众参与将不再出现在环评机构出具的环评报告中,而是由企业自行开展,并单独报送。

  点评:剥离公众参与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加规范。如果不将公众参与从环评报告中剥离,不仅公众参与的实际价值无法发挥,而且还可能衍生出很多问题与矛盾。这自然也是公众不愿意看到和接受的。

  此前公众参与的权利并没有规范的程序去落实。环评被称为阻挡环境污染的第一道防线,而公众参与是环评制度关键的一道法定程序。但问题在于,公众参与如何体现其价值?如何真正参与到环评之中,发挥作用?

  让公众参与成为真正有效的评价指标,确实有现实意义。只是,环评报告剥离公众参与时应坚持限度原则:既要剥离,防止公众参与的形式化和搭车化;也要坚持,不能让公众参与彻底被抛弃,人们的核心诉求必须被关注、被回应。总而言之,限度的原则是为了更规范地推进公众参与在环评环节作用的发挥。任何违背此原则的做法,损坏的都是环评法规和公众权益。

  08排污许可证制度将全面实施

  11月21日,国务院办公厅《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》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全面实施,将构建起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,通过衔接环评制度,整合总量控制制度,为排污收费、环境统计等提供统一的污染排放数据。

  根据方案要求,排污许可证将明确许可排放的污染物种类、浓度、排放量、排放去向等事项,载明污染治理设施、环境管理要求等相关内容。

  预计到2020年,国家环保部门将完成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,对固定污染源实施全过程管理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,实现“一证式”管理。据介绍,火电、造纸行业的发证工作将率先启动,2017年完成“大气十条”“水十条”重点行业及过剩产能行业企业排污许可证的核发。

  点评:我国实施的污染物总量减排制度,都是将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逐层分解到各行政区,但是区域指标很难和企事业单位排放对应起来,因此造成了很多基数不准和造假的问题,导致数据与环境质量“两张皮”的现象非常突出。以许可证管理,行业条线清晰,地域统计方便,固定源污染物总量就是各个企事业单位排放的总和。

  许可证要求属地管理,要完成环境改善的具体目标,各地就需反推出达标框架下的排放总量,然后分解到每个排放的企事业单位,做到差别化和精细化。环境质量不达标地区,要通过提高排放标准或减少许可排放量等措施,实施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,推动改善环境质量。



威旭环保
威旭环保专注于燃烧器、燃烧机、工业燃烧设备的设计、制造、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公司,专业提供燃烧器定制的解决方案,为客户提供完善的售后维保服务。联系电话:4000-133-168

© 2021 燃烧器定制 | 网站备案:粤ICP备11069864号